2021年5月8日晚,“田家炳德育大讲堂”第四讲在浙江师范大学17幢112报告厅举行。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部长、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伦理法律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科技伦理与科技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伦教授应邀做了题为“人应当如何智能地栖居——技术道德风险及其教育”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德育理论研究所教授、浙师大社科处处长冯昊青主持,中心常务副主任、教师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查颖以及250余名师生共同参与了活动。
讲座伊始,李伦教授首先指出了当今时代的特点:时过境迁,物非人非。时至今日,人类业已迈入了生物智能时代,人、物、事之间的交互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嬗变。面对不断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和人类增强技术,技术开始广泛地介入现实生活之中,并对个体的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当特斯拉的智能驾驶技术介入日常的车辆驾驶场景时,是否会影响司机原本的驾驶行为?而特斯拉频频发生的安全事故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会引发前所未有的道德风险?
李教授认为,这些疑惑和事故都在迫使我们重视人与技术之间的应然关系。易言之,如何处理“人技关系”将决定这个时代的人如何存在。而上述事故的发生既是因为现行的智能分级虚高,更是因为技术会造成道德风险。包括智能驾驶的各项技术无疑延展了人类的能力,但盲目迷信技术却会使个人在实践中习惯于让技术代理自己的道德义务。然而囿于人技契约的信息不对称,技术对于生活场域的无限渗透往往会改变人的道德行为,最终导致不良的结果。
为了预防这种技术道德风险,李教授提出在处理人技关系时,我们应该注意人技各司其职、各尽其能、能限其域,同时秉持道德反思的视角,在对待技术发展和应用时保持审慎和批判的态度,并警惕“技术沙文主义”“数据主义”“超人类主义”等不合理的人技关系倾向。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建构应然的人技伦理,把握驶向未来的方向盘。
李伦教授的发言引发了与会师生的积极思考和热情讨论。在交流环节,与会师生就“算法道德与技术道德之间的关系”“技术道德存在的合法性”“判断当今是赛博时代的依据”等问题展开了讨论。李教授逐一与提问者进行交流,并做出了解答。
最后,冯昊青教授总结了本次的学术讲座。冯教授认为本次讲座内容丰富,同学们对此话题也满怀兴趣,并指出在处理人技关系所引发的道德问题时,我们永远不能脱离人去谈论道德。道德不应被贬为教条或规范,而应是一种基于主体的实践智慧。同时,冯教授相信本次讲座也将促使在座师生深入思考相关的道德问题。
据悉,“田家炳德育大讲堂”是由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创办,目前已开展了4期讲座。“田家炳德育大讲堂”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德育研究学者、德育实践专家以及一线名师等开展讲学,以激荡思想、启迪智慧、探究真理,促进中国德育研究的科学化、民族化,促进德育研究中外融合,进而实现以理论探究带动中国德育实践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