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一个不断变革和发展的时代,如何创新学科以更好服务国家和社会是摆在每位学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4月12日下午,教育学院敦学讲坛第一讲邀请了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学科建设分委员会主任刘鸿武教授,于17幢112报告厅为我院师生进行了题为“在时代变革大潮中创新学科以更好服务国家和社会”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教育学院院长黄晓主持,我院100余名师生现场聆听。
刘鸿武院长的讲座包含五方面的内容,依次是“作为认识工具的学科及其历史变化”“交叉学科门类及首批一级交叉学科”“学科演进专门化与集成化相互赋能”“浙师大的学科公共产品区域国别学”以及“推进我校学科创新发展的努力方向”。
刘鸿武教授肯定了我院在人才培养、教师教育、学科发展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和贡献。通过分析我校的软科排名、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等方面的发展,结合自身在国际化工作方面的实际经历与感受,分析探讨了我校国际化发展的历程。
刘鸿武教授详细介绍了“学科”及历史变化。他提出“学科”或“专业”是服务于人类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和开展学术研究的一种工具与手段,其形成与演进过程是根据人类认知能力提升和知识运用的变化而不断分化又不断融合的过程。刘教授以中西医治疗方法为喻,主张“分科而治”“整体而立”,多学科融合形成鼎立之势。
针对“区域学”这一概念,刘鸿武教授解释道:区域学是以聚焦地域研究为主要特征的交叉学科,在相关研究中要重视其地域适应性和时空关联性。同时,他强调了“两头落地”的重要性。刘教授还通过列举多部中国古代著作说明了我国传统学术重视领域划分与综合把握。从学术史角度来看,刘鸿武教授指出《诗经》可以视作中国最早的“区域研究”著作,它是对周王朝十五个区域民风民情的诗性表达。
长期以来,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归属难以界定。2022年9月,区域国别学正式被纳入一级学科目录。刘鸿武教授指出,当前区域国别研究还存在缺乏系统性、长期性、专业化的基础研究支撑,缺乏机制化、机构化、实体化的专门科研机构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刘鸿武教授提出了努力的方向:高度重视其学科地位和战略意义,通过“五位一体”推进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建设;做好顶层设计,加大投入力度;采取特殊举措,制定相关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引进专项基金,推进国际合作研究稳步发展。
“领域学”与“区域学”的有机结合是我国区域国别研究学科要获得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的学科建构与体制中,“区域学”作为一种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其建设与发展可对以“领域学”为特征的学科建设起到积极的平衡与补充作用。
刘鸿武教授还从构建中非共享知识体系,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层面,提出要从中非双方文明进程和当代合作实践中提炼出可以解释和促进中非共同发展的知识形态、理论体系、话语概念,双向建构起“中国的非洲学”与“非洲的中国学”。
最后刘鸿武教授结合教育学院学科与专业优势,建议教育学院应该大胆开拓非洲教育相关研究,鼓励教育学科学者积极对接国家战略背景需求,将学术研究与国家政策紧密契合,拓展创新学科研究领域,提升教育学院在非洲教育领域的研究实力与话语权。
黄晓院长对刘鸿武教授百忙之中为我院师生进行专题讲座表示感谢,并表明刘鸿武院长的讲授站位高远、视野宏阔,为教育学科的国际化发展、非洲教育研究指出了突破方向,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黄晓院长也表示,将非洲教育做强做“特”是我院“四化”特色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后续将进一步加强谋划,推进学科拓展与延伸,扎实推动相关领域特色化发展。
专家介绍
刘鸿武,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创始与现任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学科建设分委员会主任;先后在多所高校担任世界史一级学科、政治学一级学科、教育学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中国史一级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已指导培养硕士近百名、博士四十多名。早年留学尼日利亚、坦桑尼亚,行走非洲三十多年;2013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政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浙江***专家、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3项非洲研究领域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总主编非洲研究系列丛书近两百种,出版个人学术著作20余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多篇;成果获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课程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科)二等奖。多次陪同国家领导人出访非洲并有多份咨政建言获国家领导人批示采纳,2009年获中国人民友好协会“中非友好贡献奖”,并当选“感动非洲的十位中国人”、中国亚非学副会长、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新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