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下午2点,我院有幸邀请到《教育发展研究》编辑部主任,于17幢112报告厅进行了题为“什么是好的学术表达:编辑的视角”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院长黄晓教授主持,100余名师生到场聆听学习。
林岚主任的讲座共包含四个方面,分别为:“明确的问题意识”“适切的理论框架”“恰当的研究方法”和“有逻辑的严谨的学术表达”。
明确的问题意识——让“花”修成正果
对于“明确的问题意识”一点,林岚主任列举了东南大学樊和平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方军等人的观点,向我们解答怎样才能选好题的疑问。并通过英文“Topic”和“Question”区分了“话题”和“问题”。
针对如何选题。林岚主任提出,选题的关键在于聚焦问题,要具备一种“问题意识”。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要做这一研究”。其次,选题时尽量选择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要具备一定的学术储备和资源,而不是只看重当前的热点话题,一味迎合期刊的偏好。再者,要考虑选题的前沿性在哪里。林主任总结了好的选题的几个特征:聚焦、真实、新颖、深度。她强调,选题要重视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适切的理论框架——避免“扣帽子”化写作
林岚主任指出,有人专门选择“中国知网”博士论文数据库2017-2021年期间刊载的487篇“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类”博士论文为预研究对象,发现仅50.3%的博土论文具有高质量的理论框架建构与运用,而近半数的博士论文在“理论框架”的运用上存在缺陷。
基于此现状,林岚主任归纳出以下几种问题类型:有问题没理论,单纯发议论、谈感想;用理论去套问题,问题、理论两张皮;有理论视角,但论述中基本未体现理论观照;有理论观照,但理论的使用泛化,放之四海而皆准,存在“浅层的适切性论证”现象。
恰当的研究方法——让学问走出“书斋”
关于恰当的研究方法,林岚主任主张:首先是方法使用的准确性,其次是方法的适切性,即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之间的契合。她希望研究者们弄清楚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要讲究理论和逻辑。
鉴于目前教育实证研究的文章,林岚主任指出以下几点问题:研究问题不明,研究指向不清;理论基础薄弱,研究假设简单,研究结论常识,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验证性研究;套路化写作。基于以上分析,林岚主任向我们分享了好的实证研究要素:第一是以问题为导向,第二是科学理论,第三是方法,第四是符合逻辑的严谨规范的表达,第五是数据。
有逻辑的严谨的学术表达——追求“有思想有灵魂的学术”
林主任建议刚开始写作的研究者们可以进行学术表达的模仿训练,“模仿”是研究者认识学术研究规范、掌握研究方法的起点。但过程中一是要注意学术规范,谨防学术不端;二是要注意不要陷入“套路化写作”,变成了“写出来的文章”;三是“无法胜有法”“无招胜有招”。
最后,林岚主任关于一些写作细节和投稿问题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在场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今后要不断增强学习,学以致用,让自己的学术之旅一路生“花”。
专家介绍
林岚,《教育发展研究》编辑部主任,从事教育学术期刊编辑工作20年。《教育发展研究》杂志坚持以“政策导向”“实践导向”“问题导向”为办刊宗旨,注重理论品性和实践关怀,被学界业界公认为一本有品格、有温度的教育学术期刊。现为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核心期刊,被上海、浙江等全国众多大学研究机构列为权威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