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育人之本,首在立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我们党教育方针的本质要求和鲜明特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国与国竞争日益激烈。我国教育发展也面临着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挑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对青少年价值观带来不良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党的二十大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全面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什么和怎么做的关键问题。
回溯历史,我们党一直不断发展、完善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性问题,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教育发展道路。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迈出坚实步伐。德育是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和基础工程。一年来,德育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出了实质性贡献。值此契机,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德育中心研究团队聚焦新时代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我国德育政策创新、研究前沿与实践进展、国际德育发展趋势等重点领域进行了系统梳理,形成了《2022中国德育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拟分3期在官微上进行推送,以飨读者。以下是报告(概要)第一期推送。
2022年中国德育政策呈现出以下几大亮点。
一是坚定新时代育人方向,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大中小学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和系统工程,是宣传党的最新理论的主阵地,也是实践育人的主渠道。2005年教育部出台《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目前大中小学德育各阶段的德育目标划分还不够准确,内容安排还不尽合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简单重复交叉和脱节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强调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对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了进一步明确。2022年度,思政课系统化建设进一步推进。教育部等相继发布《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强调以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不断提升思政课育人质量,为学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发挥学科德育功能和综合育人功能,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为适应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2022年4月8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课标的修订对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年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全面的审视、总结和提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结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特征、素质教育发展的新态势和未来人才培养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科德育功能和综合育人功能,提出了符合未来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和创新性的举措,进一步凸显了义务教育课程的育人任务,明确了“义务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以及“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的课程基本原则,这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科德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课程和德育活动相比,具有很鲜明的融合性、整合性和内在性。2022年版新课标为贯彻“课程育人”新理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围绕培养学生掌握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综合育人”方式,发展学生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之能力的“实践育人”方式,以及帮助学生建立学科认知结构和提升应对复杂多变的真实情景之能力的“跨学科育人”方式等进行了创新设计,旨在通过变革传统育人方式,推进学科德育,提升学科育人实效,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与学习质量全面提升,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是协同“三全育人”改革,全面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教师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党和国家重视教师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2005年提出“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并不断强化教师德育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出系列重要指示,强**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广大教师要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实现“四个相统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2022年,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室培育建设工作的通知》,强调以“强有力的师资保障”为主导话语,通过多重强师措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质量保证、教师质量提升的必要机制与流程,尤其是协同提质的政策措施,体现出鲜明的教师教育的协同性、开放性、帮扶性、特色化特征,为教师教育不充分和不均衡发展问题的解决带来了福音。
四是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的重要方面。自20世纪末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素质教育重要组成以来,规范并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心理健康纳入健康中国建设,并成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相继颁布《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2019)、《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2021)等专门政策。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反反复复的近几年来,大中小学生的精神心理问题显著增多,科学规范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立德树人工作中的关键一环。2022年3月11日,在全国“两会”上多名代表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提案。主要提案内容包括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建设,青少年抑郁预防和治疗,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编写统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材,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向所有育龄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家校社医政”五维联动工作体系,加大青少年抑郁症筛查力度和抑郁症筛查隐私保护,建立全国统一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等重要问题。同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在各类课程中有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推动中小学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随后,《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办法》《关于落实从业禁止制度的意见》相继正式施行,明确规定要强化学校法治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学生权益保护机制,为切实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五是推动家校社共育机制,确立全社会支持家庭教育的义务。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在教育目标上一致,在时空上密切衔接、积极互补,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教育格局,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自《宪法》等法律明确家长的抚养教育责任以来,支持家庭教育的政策便进入系统建设时期,从“九五”时期开展家庭教育的规划建设,于2010年颁布《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庭家风建设,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相关政策法律,为家庭提供普惠性、常态化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家庭教育从此由传统“家事”上升为重要“国事”。它强调家庭教育不仅需要家庭负责、国家支持,还需要学校配合、社会协同,并规定了家庭教育工作机制、国家支持家庭教育的举措、学校等社会力量对家庭教育的协同任务等,切实发挥了“指引”和“赋能”的功效,使家长“依法带娃”、社会“依法护娃”,有助于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最终形成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社会合力。同年5月9日,首个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启动,以“送法进万家 家教伴成长”为主题,普及家庭教育理念和知识,提升家长依法教子、科学育儿能力。
六是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构建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生素质。自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素质教育提高到党的方针的战略高度以来,我国教育领域改革紧密围绕学生素质培养和提高,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新人。在新时代,面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任,党和国家于2019年、2020年先后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以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2022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和《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坚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指示,强调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以学生全面培养全面发展为核心,聚焦学校办学质量,构建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